社旗:文明乡风 润物无声
“弟子规,圣人训,首孝悌,次谨信……”8月25日一大早,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文化大院“同宾书屋”里又传来了悠扬的诵读声,十多名中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国学经典,让恬静的小村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道。
文化唱主角,文明花开艳。从2013年开始,周庄村利用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,已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,并成功举办了5届农民文化节和乡村文明论坛;每年寒暑假期,村文化大院还组织村里的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,争做美德少年,村风民风持续改善,文明和谐历久弥香。
“文化周庄”只是该县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缩影。近年来,社旗县坚持“塑形”与“铸魂”并进,让文明、文化塑造起农村的“精气神”,在全县农村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。
建好“阵地”种文化
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繁华,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。该县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冯泊表示,要建好用“活”文化平台和阵地,搅动农民思想,丰富农民生活。
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、农家书屋、电商服务点等服务平台,结合当地民俗、传统节日等,开展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,打造村民身边的“知识加油站”和“精神新乐园”。如每年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、端午民俗文化节、赊店书会等,使乡村文化真正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。
阵地“活”了,队伍更要“活”起来。通过县越调剧团、曲艺说唱队和镇村自发成立的文艺宣传队伍,常态化在社区、广场、村组巡演,把党的政策、实用技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,让精彩的文化活动“住”进乡村,成为“带不走”的文化资源。
与此同时,针对大操大办、天价彩礼、厚葬薄养等一些农村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,依托全县430个“一约四会”组织和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,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,形成老百姓自己的“土规定”“好规矩”,培育文明乡风。
“墙景文化”促和谐
漫步社旗城乡,一幅幅“中国梦”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的宣传画,一面面图文并茂、色彩艳丽的彩绘墙,犹如一阵阵文明清风扑面而来,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。
该县结合民风民俗、道德准则、法律法规、科学知识、卫生保健、文明乡风、善行义举、脱贫攻坚等内容,因地制宜建设接地气的“墙景文化”。这些“会说话的墙”内容通俗易懂,图文形象生动,色彩亮丽鲜活,美化了人居环境,引领着和谐风尚,“秀”出了社会正能量,正在成为搞活农村文化、育实乡风文明、创新成风化人的重要载体。
“乡贤”回归倡文明
初秋的清晨,朝阳下的太和镇刘岗村在恬静中绽放美颜:新建的石牌坊山门巍峨挺拔,两尊石狮笑容可鉴;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两边,新装的路灯整齐划一;文化广场上,健身器材前人头攒动;旁边改造后的废弃坑塘碧波荡漾、花红树绿,喷泉“哗哗”吐着清流……
说起刘岗村的变化,村民们对35岁的黄建军赞不绝口。从去年年底开始,曾获“洛阳市十大杰出青年”的黄建军出资300多万元支持家乡脱贫,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刘岗村旧貌换新颜。
近年来,该县坚持以“亲情、友情、乡情”为纽带,吸引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、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、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、家乡的道德模范和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或回归创业,或衣锦还乡,或叶落归根,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,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,涵育文明乡风。
如今在社旗,新乡贤们活跃在城乡的角角落落,调解村民纠纷,解决久推不进的难点问题,为乡村治理“出点子”;不计报酬、冲锋在前,积极参与村社重点工作,为乡村建设“挑担子”;收集招商引资线索,出资出力美村庄建实体,为乡村振兴“出银子”;积极参与文明创建、脱贫攻坚等工作,协助做好政策宣传和文明劝导,为乡风文明“树样子”……
“志智双扶”蓄动能
通过扶志扶智与精神文明创建助力脱贫攻坚,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本领,让他们既富口袋,又富脑袋,实现物质和精神的“双脱贫”。
2017年以来,社旗县创新工作方法,以“一设两评四榜”(开设“初心屋”或“初心超市”,开展“进步贫困户”评选和农户环境卫生评比,设立贫困户红黑榜和农户环境卫生红黑榜)和农民学校为载体,建成122个“初心屋”,对综合表现好的贫困户、一般农户以及评选出来的“好公婆”“好媳妇”“优秀党员”“文明家庭”“道德模范”等先进典型给予积分换取物质奖励,引导群众见贤思齐;连续开展进步贫困户、遵纪守法户、移风易俗先进户等评选及农户环境卫生评比一万余场次,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农户自觉提升素养的良性互动;设置“贫困户红黑榜”和“农户环境卫生红黑榜”近2000块,让群众学有榜样、追有目标;依托农民学校、带贫企业、社会培训机构,累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1100余场(次)1.2万人(次),实现了培训资源与“双业”(产业就业)攻坚的科学链接。